龙8long8中国意大利作为地中海边上的大国,在二战时期也是在世界上排得上号的国家,借助国内的工业和天然的地理优势,地中海甚至被意大利看作是自家的内海。但就是在家门口,二战中意大利的舰队却没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甚至都没有和英国皇家海军之地中海分舰队展开一场像样的大决战,就黯然收场了,这又是为什么?
二战前意大利不紧不慢地构建了自己的海军,到二战爆发的时候,意大利总共有标准战列舰7艘,其中先进的“维托里奥.维内托”三艘,单舰主炮为3座3联装381毫米炮塔;还有“康特.迪.加富尔”级两艘,单舰主炮为10门320毫米主炮;“卡欧.杜伊里奥”级,为加富尔级的改进型号,主炮没变,防空火力提升了。
辅助战舰还有重巡7艘,轻巡12艘,开战后又建造了3艘,驱逐舰123艘,以及115艘潜艇。
因为意海军并没有外海作战的需求,所以建造航母的计划就被搁置,在地中海作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陆基航空兵的支援,这一点造成日后大战中意海军行动处处受到限制。
虽然意大利舰队在海内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地中海作为连接两个大洋的东西走向大航道,在海的东部驻扎有英军坎宁安指挥的地中海舰队,其中包括三艘战列舰、七艘巡洋舰和一艘航母,大战后具体战舰还在增加。
在地中海的西部直布罗陀海峡,则驻扎着英军H舰队,这支舰队同样扼守交通要道,装备两艘战列舰、一艘战列巡洋舰、两艘巡洋舰和一艘航母。
有这两支舰队的存在,意大利舰队的活动范围就受到限制,只能在地中海内部航行,除非能击垮其中一支舰队,然而面对有航母的英国舰队,意大利海军失去航空兵保护之后胜算并不大。
意大利海军的建军基础是保护意大利国土,保护周边航道安全,然而原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从二战初期捞到好处的意大利,却选择了向盟军开战,原本英国许诺只要意大利不参战,就白送的意大利殖民地,非得要自己拿枪去抢过来,出兵北非一事让海军措手不及,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挑战英国地中海舰队。
大战爆发后意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从意大利到北非的运输通道,这可关系到北非大军的日常弹药消耗、食品、药品等一系列问题。事实上这种战略还是过得去的,登陆北非的陆军只要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或者向西,就能直接打到英军的海军港口,失去港口的英军舰队就能不战自退。然而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 意大利陆军压根不经打。
因为仓促投入战争,意海军的物资准备也并不充足,正常情况下舰队临战需要储备最基本的物资,即使是在完全没有外来补给的情况下也能坚持一段时间,按照海军将领的估计需要在1942年才能完成准备。过早投入战斗的海军,甚至最先进的维内托级战列舰连合格的船员都没有补充齐全,这种情况下谈什么交战呢?
也正是如此意海军虽然谋划了几次主动出击,希望寻找到盟军的一些护航小型舰队,以蚂蚁啃大象的方式分批消耗对手,最终没能成功。倒是潜艇部队和人操鱼雷的特种作战,给盟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意大利和盟军宣战后,作为舰队司令的坎宁安明白双方海军迟早会有一场大战,在此情况下倒不如趁着意军没有反应过来主动出击,发挥航母作战的优势,这就是奇袭塔兰托之役。
这场发生在1940年11月的战斗,英军只出动了两批舰载机共计21架次,就击沉、击伤战列舰三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2艘,自身损失仅2架飞机。
这场冒险英军赚得盆满钵满,意海军遭到的不仅是战舰的损失,更是意识到航母的巨大作用,连港口内有岸防炮、防空气球的情况下都能遭到如此损失,那在海上遇到盟军航母岂不是成了靶子?此后意海军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处于被动,越想谨慎就越无所作为。
其实关于地中海是意大利的内海这种说法本身就不现实,不过是墨索里尼自我吹捧的结果,早在二战以前,除了前文描述的三支舰队意外,还有一支法国舰队,而英法本身是盟友,意海军又有什么资格认为地中海是自己的内海呢?
贸然与盟军宣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对德军而言增加意大利这样一个盟友本身是好的,但是它不该发动北非战役,这种跨海登陆战本就是德军的弱点,在挪威等北方地区小规模的运用还行,真正在几千公里之外操作就很困难了。对此意大利海军认识到了,但墨索里尼却无法洞悉。
所以对整个意大利而言,它原本突然变成了二战交战双方的一个重要筹码,自己想要的利益不用出手就会有国家送上来,但是一步战略错误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平白无故的卷入战争徒耗国力,虽然后期倒戈一击,但是除了自己一地的废墟,什么好处也没有捞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