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四十载 西北大地谱芳华——记“全国模范教师”张进
发布时间:2024-09-12 04:36:10

  他扎根教育四十载,躬耕文艺美学教学和研究,以“丝路审美共同体”的建设辅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工程;他矢志不渝,深耕课程与教材建设与改革,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的编写和修订,成为文学领域教材建设的典范;他以崇高的师德之光,提出“六提挈六协同”的教学育人体系,诠释了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他,就是刚刚获评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的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教授。

  张进出生于甘肃会宁,一个有红色传统基因和金色教育文脉的地方。上小学之前,张进曾在农村生产队做“小羊倌”,后有机会,一路从小学读到师范,198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会宁一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一年,恰逢国家第一个教师节。

  如今又是一年教师节,对张进说,教师的工作是“滋兰树蕙”,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可堪大任的国之栋梁,是他感到最欣慰的一件事,也是他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礼记·学记》中讲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回忆40年从教岁月,张进总结道:“从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到现在,我经历了求学与教学相互叠加、交织和递进的全部过程。我逐渐认识到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熔铸知识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学术与时代的脚步,张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教学中,张进发现学生们的思想常常能给他带来灵感与收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80年代,流行歌曲《橄榄树》被同学们传唱,当时有学生问张进:“为什么这首歌的名字叫《橄榄树》?”

  歌曲《橄榄树》是三毛作的词,咏叹的是“流浪”。树又不会移动,为什么会与流浪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张进。直到后来,他在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时,有机会从更高的视野上反思、挖掘这个问题。

  “橄榄树的原产地并非中国,而是地中海沿岸一带。作为中国人的三毛,在流浪时看到了橄榄树。我们都知道,流浪通常是被动的、消极的。在三毛的词中,我们听到橄榄树的流浪是积极的,有目标的,正如歌词中:‘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流淌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张进向同学们娓娓道来。

  “这是一种很好的中国文化赋义和赋能的方式。在理解橄榄树的文化象征意义时,就要把西方已有的文化和我们的优秀文化赋予它的意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对橄榄树文化意义的理解才是全面的。”张进介绍说。

  也正是在同学们的启发中,张进不断将《美学原理》这门课升华,并于2010年作为编写组成员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美学原理》这本书的编写,负责其中的两章内容。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张进将课堂上同学们的疑惑引发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延伸,将学术、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结合起来,让更多人从这种方法或知识中受益。

  现在的张进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都热情地和同学们讨论各种问题。在榆中校区上课结束后,同学们常常簇拥着他一路讨论到体育馆,和他一起边等车边讨论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与同学们探讨的各种问题,都转化成为张进及其所带的学生研究课题和论文选题。近几年,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的同学们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学位论文和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我一直强学与科研相互哺育。教学可以推动、引领科研,科研也可以反哺教学。我个人正是在这个过程不断地受惠。”

  目前张进和导学团队承担美学、文学理论与批评以及相关特色课程,如文学人类学、生态诗学、物性诗学、美学等。这些课程不仅是文学院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也是研究生的特色课程。

  每次授课前,张进都会认真地备课,不断地充实、打磨教案和上课用到的讲义,日积月累,手写的教案本加起来已经有半人高。“教学首要条件是‘真’,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对教学大纲了然于心,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灵活性,否则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会讲出不精确的知识。”张进笑着回忆,“刚刚担任老师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会,满腹经纶,只需要将肚子里的知识挑一部分讲出来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工作后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张进和团队革新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形成了“六提挈六协同”的教学育人体系。“提挈”主要是指通过综合性统领和提升来达到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和运用,强调从知识的掌握到实践运用以及对于学习者人文情怀的化成。“协同”主要是强学具体方式方面的变化,通过各种协同方式,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说”与“做”等方式结合,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本科生而言,以文学概论或者美学相关的课程内容相对理论化,比较抽象,同学们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大挑战。张进团队会采用“提挈”的方式,从综合统领的层面上,对同学们的学习进行推助。

  与此同时,在“协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衍生出很多教学载体,如研修班、青年圆桌会议、暑期学校、读书会和科研兴趣小组等等。“我们连续举办了6期国际化丝路审美文化高级研修班,鼓励本科生也参与其中,来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 张进介绍道。

  张进认为通过这些方式,同学们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不再被忽略、遗忘,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方式中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深入研究。同时也解决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说与做“两张皮”的难题。

  在以“丝路审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读书会中,来自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同学们成为读书会的稳定参与者。硕士生作报告、博士生作评议、本科生旁听,大家纷纷投身丝路审美文化研究中,展开热烈的讨论。在知识的碰撞与交融中,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张进认为:“读书会可以大开旁听之门,广泛吸纳本科生,并且吸收更多不同学校、专业的同学,使文艺理论知识成为众人共享的‘公器’。”

  张进对他曾在九十年代中期上的一堂课印象深刻:他引导同学们探索“美”的本质,有几位同学提出了他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解释:美,甘也。兰大在“甘”,“兰”“大”为“美”,“美”“甘”同义。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要求张进裁夺这个命题是“真”是“假”。

  彼时的张进表示,从学术角度对美的定义是:“美,甘也,羊大为美。”文献出自《说文解字》。这是关于“美”本质的理解中非常重要的维度。也有“羊人为美”的一种说法,上半部分理解成一个戴着羊头的人或者一个羊头,下半部分是人翩翩起舞的样子。

  “听到这样的命题,我大为感动,大约说到不必为‘真’,发自兰大学子的心灵深处,是‘合适的’。但我也立刻意识到,兰大学子有‘志在天下’的抱负,但他们想将这个解释普遍化为一种公共知识,一种‘公器’,如此‘望文生义’,显然是‘不正确’的。”张进向记者回忆道。

  随着下课的铃声,同学们高高兴兴奔赴食堂吃饭了。但张进在教室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担心自己可能在课堂上讲了“不合适”的话:“一个非‘真’的句子可以做‘合适’的事情吗?”

  此后的几天,张进一直“操心”如何为同学们的解释做出一个有点学理依据的辩护,某天终于在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理论中找到了一点依据。他向同学们解释道:“一个命题可以不真,但可以做出好的、善的事情。文艺作品也是如此。这种文化现象大量存在,我非常佩服同学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和他们宏大的情怀。这种‘不一定正确’的命题恰恰表达了同学们的人文情怀。”

  在张进看来,“兰”“大”为“美”,擘画着美好的未来愿景,召唤着实际的行动和实践。它就是每一个兰大人的承诺、命令、祈使和意愿。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亚欧非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越来越经常和深入。丝绸之路作为中外互通的交通线,大舞台,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互鉴、汇聚融合。作为一直从事美学、文艺学和比较诗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张进,研究丝路审美文化的特殊性、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来加强丝路审美文化之间的中外互通,是他的学术理想,也一直在为之努力奋斗。2017年,他成功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并在2019年获得滚动资助。

  “通过对丝路与审美文化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丝绸之路这个话语领域本身充满了各种文明之间对话与交锋、交流与竞争。”谈及丝路审美文化,张进有自己的思考:只有把丝路审美共同体的建设和治理在相应的审美领域里同步展开,才能更加凸显我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工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目前,张进已经出版《通向丝路审美共同体》、Towards an Aesthetic Community of Silk Roads等著述多部,创办《丝路审美文化研究》辑刊,获科技部外国专家项目与国家博物馆重点项目,指导团队成员获国家社科基金8项。组织召开“中欧丝路审美文化双边高层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课程周、青年论坛等13次,国内外学生3000多人次参加,受到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和专访,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

  此外,谈及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张进深有感触,他始终认为教学和科研是教师学习的两个途径,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两个互补方面。如果没有一定的科研经验来支撑,那么很难成为好的大学教师。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一个躬耕教坛的态度,作为大学老师,即使科研工作做得再突出,也是不完美的。

  张进赞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教师都需要始终秉承“弘道”的追求。他也正在用行动阐释着自己的诺言,践行着教育家精神,勤奋躬耕,倾心育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long8国际官方娱乐平台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