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启程,7年远行,最终1人生还,但这场远征却被彻底遗忘,到200多年后由托基尔·汉森从尘封的历史中将其重新发掘并讲述,这场前往阿拉伯菲利克斯的丹麦远征是因怀抱对未知与更广大世界的热望而生,这是一个关于人类试图实现并守护理想的故事,也是一幅启蒙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
本书共七册,选取了德意志历史上的七个伟人——欧洲之父卡尔大帝,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军事天才腓特烈大王,铁血宰相俾斯麦,新时代的第一位领袖康拉德·阿登纳,以及世纪人物维利·勃兰特,透过各自的时代横截面,串联起演变的脉络,浮现出流动而绵邈的德意志历史宏景。
制作地图,是人类总结探索世界的经验的一种方式;而地图或类似的工具也是我们记录历史的一种形式。本书通过60余幅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世界地图,梳理了从公元伊始到20世纪初制图学的历史沿革。同时也以地图为观察视角,带领读者领略世界文化、宗教、经贸、科技、战争、全球化等方面的发展进程。
本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地中海史诗。当奥斯曼土耳其遭遇基督教欧洲,东西方争霸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牛津大学教授遍寻欧洲档案馆,以二十年求索复原地中海世界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
本书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关系。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
[美]菲利普·S.戈尔斯基著,李钧鹏、李腾译,新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这场规训革命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
日本的昭和时代充满了激变,国家在战前一步步迈向战时体制,在战时树立国家总动员体制,在战后初期饱受饥饿与贫困之苦,然后迎来奇迹般的经济复兴。那是日本遭遇挫败又重新奋起的时代。日本大学教授古川隆久从政治、经济、外交、大众文化的广泛视角,带领读者俯瞰昭和时代的历史全貌。
这本书的主角是文明的火种——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和盖伦的医学作品集。它们在漫长的中世纪经过七个城市(亚历山大、巴格达、科尔多瓦、托莱多、萨勒诺、巴勒莫、威尼斯)的努力,存活到了印刷时代,推动了现代科学的诞生。一次跨域地域、信仰、战争、技术的重重障碍薪火相传的惊险旅程。
本书是首部关于社交媒体批评史的专著,一部时间跨度超过十年的在线平台批判史,研究社交媒体“连接”的本体论(关系、社会资源)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展示了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三者微妙关系的独到发现与见解。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知识分子及其批判者的经典著作。它出版于1963年,然而,几十年后乃至21世纪以来失控的商业文化消费主义、教育的实用导向、对人文价值的轻视、层出不穷的民粹主义与暴力事件,说明反智主义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由此,作者的叩问再次回响:知识分子能够在社会上、政治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为何智识屡屡遭到忌恨和怀疑?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本书是解析反智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它追溯了美国生活中那些蔑视智识的人的思想根源和逻辑,而且试图说明知识分子作为民主社会的一股力量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使命何在。
本书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认知考古学先驱,用前沿的技术与可靠的考古证据,呈现有趣的史前史。作者史蒂文·米森想象了一位现代旅行者约翰·卢伯克。读者将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同探索五大洲的各处史前遗迹,纵览全球人类的进化图景,并思索这一特殊时期如何为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奠定根基。
龙8long8国际
在英国大幅扩张领土的维多利亚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饮食与英国国势紧密关联。作者以个人日记、王宫工作人员的工作札记,甚至等为基础,展现食物与大英帝国之间的关联,以及王室饮食如何影响英国,甚至世界历史。
一部包罗万象的魏玛共和国通史,再现1918—1933年德国风云激荡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史。精选70幅图片,刻画日常生活变迁,描摹不同阶层对时代变革的真实感受,呈现魏玛时代政治经济危机与先锋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以全球史视角,剖析德国这一时期彼此纠缠的内政外交,并重新评价魏玛文化的成就和遗产。
在《倭国时代》中,冈田英弘教授具体阐释了《魏志·倭人传》和《日本书纪》的内容和构造,并站在世界史的角度,为大家描绘从倭国王家的成立到日本建国期间的倭人的真实社会环境。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武官历史和武官工作的著作,记述了武官制度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发展历史,探讨了武官在情报搜集、外交联络、战场观察、军备限制、军火贸易、联盟合作等领域的作用。
10余年的考古寻访,19次与《中国国家地理》同行的发现之旅,汇集成了一部在脚下遗迹与千年文明间切换的蜀地史。萧易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遗址,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和遗址留存,这些文物串连起来恰形成了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曹东勃新著,是其多年实地调研与学术研究的结晶,探寻当代中国城乡格局与三农问题的变迁与现状。从“现状”“历史”“土地”“治理”与“出路”着眼,解开城乡协调发展的密码。见证城市化飞驰的同时,认识一个充满活力的农村,在真正的田野中触摸当代中国的静脉。
艾里克·施洛瑟将美国高层对核武器的指挥和控制,与对大马士革事故的描述交织在一起,从新的视角审视冷战,探讨了自核时代开始以来就存在的两难困境:如何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不被其摧毁?施洛瑟揭示了人的易错性和技术的复杂互作用,对人类构成的严重威胁;展现了一个国家最聪明的人如何制造了核武器安全的假象。
人的一生,要穿过无数个过道、走廊或门厅。本书是第一部关于走廊的权威历史书籍,全面回顾了从17世纪和18世纪的乡村住宅和乌托邦社区开始,到改良后的维多利亚监狱、医院和收容所,到“权力走廊”,再到官僚机构以及二十世纪庄园的走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