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全球角度来说,中东无疑是长久以来的地缘博弈中心。这片横跨欧亚非三洲之地,交通上扼守着地中海连接印度洋的通道;资源上掌控着全球最丰富的石油资源;宗教上更是没有比三教圣地耶路撒冷更复杂的点位了。
不过就当下中美博弈的格局来说,东南亚地区重要性却并不比中东地区要低。一则东南亚是中国的地缘利益区;二则东南亚又是这一轮产业转移的目标区;三则东南亚地区一头接着北印度洋、一头接着南中国海,全球有约一半的物流都会走这条海上通道过。三个因素一叠加,中美双方在东南亚影响力的任何一点变化,都在此消彼涨因素的作用下被成倍的放大。
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和诉求制定外交政策,并不是说同时在中美两国间取利就是骑墙派。比如说新加坡,一直以来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充当中西方交流的桥梁,无论是在冷战期间更多亲西方,还是现在呼吁美国正视中国崛起的现实,都没有违背新加坡长久以来的国策。
又比如印尼作为东南亚第一大国,以及YSL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自建国以来的定位就是独立自主的定位。无论是冷战期间因为担心中国输入意识形态而在境内排华,还是近二十年来与中国保持稳定关系,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核心诉求。
最近与中国一直在南海发生摩擦的菲律宾,同样外交取向明显。受西班牙殖民影响,菲律宾是东南亚唯一的天主教国家,与中南半岛的佛教世界,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国的YSL信仰格格不入。加上美西战争后,成为美国殖民地并演变成一个英语国的历史,即便在某些领导人阶段与中国交好,也无法排除美国的影响力。
在东南亚地区,真正在地缘位置及渊源上有机会刻意骑墙的是越南和泰国两国。除了地缘位置以外,这两个国家的骑墙还与其扭曲的政治结构有关。巧合的是,这个月两个国家的领导权都发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更迭。至于这次更迭是否对中国有利,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2024年8月3日,苏林接替7月底病逝的阮富仲,当选越共中央总S记。上任后仅半个月,就出访中国。这一做法显然是为了安中国的心,毕竟前领导人刚刚完成了一轮对内整合工作,明显开始强化与中国的关系。这次出访不管是风向变化之前的稳兵之计,还是表明越南不会跟美国走,都是必须要做的。
由于在南中国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又与中国有海上领土之争,同时还是这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国家,越南在中美博弈中是重点争夺对象。不幸的是越南与这两个大国都有结构性矛盾。
与中国的结构性矛盾在于,越南有上千年的北属时期。在越南人看来,中国就是近代以前越南唯一的压力源。海洋时代来临之后,双方的海上争端则延续了越南对于中国的警惕感。至于与美国的结构性矛盾,则与越南现下政权的来源有关。
1961年-1975年,美国支持的南越与中国支持的北越打了一场决定越南未来政治走向的战争。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如上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一场,那么在南越成为美国盟友、北越不得不从中国获得支持的选择必然也会出现。然而越南最终以“北统南”的形式完成统一,就让事情的走向变得有点微妙了。
北统南使得越南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产生了结构性矛盾。换而言之,越南现政权如果想延续自己的合法性,就不可能全面倒向美国,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另一方面随着越南的统一,试图削弱中国影响力,并在中南半岛扩张自己势力范围的想法又开始冒头。这使得当时的越南即没有可能去选择美国,又不愿意成为中国的附庸。
好在苏联作为冷战的另一个当事人,即与美国对立又与中国交恶,苏越双方更无地缘利益冲突。于是越战结束后的越南迅速完全倒向苏联,并触发了1979年中越双方的边境战争。然而虽然中越关系陷入紧张状态,但越南无论从历史到现实都把自己定位为“小中国”,中国的内政外交取向对越南都有着直接影响。1986年,越南提出了“革新开放”的概念,明显就是在模仿中国的改革开放,只不过基于双方的关系,具体怎么做还处于探索阶段。
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当年11月份中越双方就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从而结束了长达13年的对立状态。此后越南的革新开放可以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摸着中国过河”。有中国珠玉在前,摸着中国过河可以犯最小的错。
模仿并不意味着全面照搬,毕竟中国经验里还有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越南自创的特色则是四驾马车机制,Z书记、国家主席、总理、国会主席四权分立。
纯从结构角度来说,四驾马车这种创新显然是不能持久稳定的。在无法倒向西方,模仿三权分立结构的情况下,Z书记在上,国家主席、总理、国会主席这三驾马车在下的模式,其实会更符合当下越南的现状(具体来说由Z书记兼任国家主席)。而在中美对抗愈发激烈的今天,是否强化党的领导、加强中越两党的交流则是一个风向标。
以这次越南领导人的更迭来说,目前所展现的情况是就是如此,苏林由原来的国家主席兼任Z书记。当然,如果接下来越南继续执行四驾马车结构也不奇怪,毕竟很多事情都是要试错的。只不过就像刚才所说的那样,四驾马车的模式并不具备稳定性。
如果越南接下来采取1+3模式,并且对2023年12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越南提出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回应(比如推进中越高铁的建设)。那么最起码表明在接下来这个阶段,中越关系将处于平稳期。
如果越南最终采取1+3模式,意味着他们在摸着中国过河的问题上又进了一步。当然越南优化权力结构,目的是为了在复杂国际局势下,制定出更一致的外交政策。这种一致性可以用来选择倒向中国,也可用融入美国所主导的世界。所以不管怎么变化,中国并不能将经略东南亚的重心放在越南身上。相比之下,找一个能够让越南不舒服的国家加以制衡,会更符合自身长久的利益。
柬埔寨是东南亚历史上第一个进入王国阶段的国家,在两侧的泰国、越南崛起之前,高棉帝国曾经统治包括老挝、泰国、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的广袤土地。只不过如今的柬埔寨除了国土面积锐减,海岸线多公里以外,还被越南割取了最重要的湄公河出海口。
1970年柬埔寨发生军事政变,推翻了以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为首脑政府,后者遂流亡中国。此后的柬埔寨几经波折,尝试了各种政体。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试图建立包含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在内的“印支联邦”。而中越两国同期在边境发生的战争,也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
1991年苏联解体,失去金主的越南决定从柬埔寨撤军,并与中国关系正常化。1993年,柬埔寨则重新恢复为“柬埔寨王国”,以君主立宪的形式完成国内各方势力的和解。
鉴于与中国的这段渊源,以及不与中国接壤,同时又不是中国南海的争议国家的地缘环境,柬埔寨与中国之间并没有地缘矛盾。依托中国复兴成为了柬埔寨务实的选择。如果说具体的抓手是什么,那就是柬埔寨需要摆脱越南的影响。
2024年8月5日,中国承建的“德崇-扶南运河”,在柬埔寨人民的狂热情绪中开工。这条运河相当于“湄公河第二出海口”,建成后柬埔寨将彻底摆脱越南的制约,可以说是改变柬埔寨国运的超级工程。其意义甚至较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还要高。
反观中国这边,柬埔寨的海岸线虽然不长,但直面外南海的位置却是中国所需要的。2022年6月8日,由中国援建的柬埔寨云壤海军基地举行开工仪式。毫无疑问,这个海军基地将成为中国日后外延海洋影响力的重要支点。同时有了这两项相互关联的工程做保障,以及越南这个对双方地缘利益,都有隐性威胁的邻居存在,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柬关系都不会受其内部政府更迭影响。
给柬埔寨的胡萝卜,就是悬在越南头上的大棒。对于有机会骑墙者来说,大棒不一定要用,但一定要有。
目前这个星球大概还有44个国家的政体属于君主制,其中1/3属于君主立宪制,君主属于虚位国家元首,国家权力则由议会及选举出来的政府首脑所掌控;另外2/3的君主,则用不同的形式掌控着国家权力。
区别一个国家到底是不是君主立宪,不要看他有没有议会、有没有选举,宪法是否说自己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而只看君主对军队是否有控制力。泰国就是这种情况,虽然1932年,当时的暹罗人民党发动政变,结束了泰国素可泰王朝沿袭600余年的专制君主制,转而建立君主立宪制,但二战的爆发和终结,让泰国的政体再次发生转变。为了收复被英、法两国吞并的争议领土,当时的泰国政府选择了与日本结盟。二战结束后,美国基于防止泰国倒向苏联的原因,并没有将泰国视为战败国。
1947年,泰国军队发动政变。军人取得了这个国家的控制权。此后泰国的情况就跟缅甸一样,虽然民选政府屡次上台执政,但每每触及到军人利益时都会被一场新政变赶下台(二战结束后至今,泰国先后发生过18次政变)。同时为了让政变合法化,在军方的推动下泰王的权力被无限推高。宪法除了规定泰王是政治、宗教领袖之外,以及“国王是泰国的最高统帅”以外,更在第六条规定“国王应坐在受人尊敬的崇拜位置,不得被侵犯。任何人不得对国王提出任何指控或采取任何行动”。
迷恋权力是人的本性,如果能够做一个绝对君主,几乎没有人会去想做一个虚位君主。反之为了维护自己的超然地位,泰王也必须用他的最终认证权,为军方的每一次政变背书。当然,君主的存在以及背书,并非一点益处都没有,最起码能够让这些政变以不流血的方式推进。
于是泰国虽然以频发爆发政变而著称,在普通人看来却是一个平和及适于旅游的国家。
单纯以泰国军方的做法来说,身为民主卫士的美国完全可以加以指责甚至直接干涉。问题是这种干涉向来是有选择的,简单点说要是一个君主或者军政府并不反美,甚至与之有战略合作关系,那么他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被颠覆。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君主国,以及军人长期执政的埃及都属于这种情况。
泰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殖民时代亚洲少有的几个幸存者,得益于其周旋于各方势力间的骑墙态度。对于冷战中的美国来说,与泰国的合作至关重要。1961-1975的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在泰国建立了六个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合作即让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得以展开,也直接支持了泰国军政府的存在。时至今日,美国虽然退出了在泰国的绝大部分军事基地,但美、泰两军的军事合作依然密切。
与美国合作,并不代表要排斥与中国的合作,前提是中国能够给予同等的利益。从2015年开始,中泰空军开始定期在泰国基地展开联合军事训练。让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的,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地区影响力。
外交上虽然可以骑墙,但内政上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无法化解。如果每一任民选政府都有可能被军方随时赶下台,你很难说这样的泰国是一个稳定的国家。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
就本世纪的情况而言,泰国首富出身的他信俨然成为了泰国建立线任总统。值得一提的是,他信甚至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位能够完成四年任期的总理,并且也是第一位能够做到连选连任的总理。不过就在他信连任之后,军方即在2006年通过一场军事政变,重新接管国家政权,并解散了他信成立的泰爱泰党。
然而当两年后泰国重新选举政府总理后,借人民力量党的壳还魂的他信力量,依然取得了选举胜利。即便再次将这个党解散,他信的妹妹英拉也在2011年重组为泰党,成为了泰国新总理。于是到了2014年,政变再次上演,英拉和他的哥哥一样被迫流亡海外。
2024年,他信的小女儿佩通坦再次当选政府总理。即便不考虑中间那些代理人总理,这也是他信家族成员第四次上台了(2008年他信的妹夫颂猜也当选过总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年前他信已经与相关方达成政治和解,回到了泰国。
对于中国来说,泰国政局的这种不稳定性,最直接的影响在于达成的合作协议推进不畅。2013年,当时的英拉政府与中国发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以农产口换取中国帮助泰国修筑高铁。只是在政变之后,这一俗称“大米换高铁”的计划便停滞不前。一直到2022年一期工程才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而在这一年,同期推进的中老铁路已经贯通了。
并不能说泰国哪一派执政,就一定会更有利于中泰关系的推进,只能说泰国扭曲的政治环境,所导致的政策不连续性,一定会影响到相关国际合作。从这个角度说,他信的回国、佩通坦的上台,如果能够成为泰国内部政治和解的标志,让接下来的总理都能够完成正常任期,那才是最大的利好。
好在中国在东南亚的经略,与泰国并不存在矛盾,甚至能够帮助泰国提升地区领导力。最核心的利益相关,是在中国试图将东南亚各国和自己连接起来的“泛亚铁路网”计划中,泰国因为在中南半岛的中心位置,必然会成为这张铁路网的枢纽。
当北边的老挝、南边的马来西亚,甚至印尼都因为中国铁路的修建及贯通而获益的情况下,泰国其实也清楚他们的内斗,让自己失去了宝贵的十年。同时由于美国完全不会考虑输出基建来扩张影响力,在这个问题上唯一可以用来要挟中国的只有日本。只是说如果10年前日本还有机会在各国跟中国竞争一下项目的话,现在已经毫无悬念的出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