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为改变非洲战局的阿拉曼战役的第一期。上一期讲述了隆美尔在加扎拉战役中以少胜多,随后攻破英军把守的重镇托布鲁克。德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埃及重镇阿拉曼,如果英军丢掉此城,那么整个北非的局势将岌岌可危,但此时的英军刚经历完一系列溃败,从将领到士兵,没人相信可以在阿拉曼堵住德军……
阿拉曼(Alamein)位于埃及北部,如果说是19世纪初的比利时滑铁卢战役(1815年)造就了英国伦敦著名的滑铁卢火车站(就是电影《魂断蓝桥》中费雯丽饰演的玛拉和军官罗伊邂逅的所在地),那么同样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却是因非洲沙漠里一个小火车站的名字而来。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的英国军队在这个小站附近和隆美尔元帅指挥的德意军队在经历了几个月难分难解的拉锯战之后,终于给予后者沉重的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确切地说应该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这场战役以英军胜利而告终,一举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德意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阿拉曼战役(包括第一次阿拉曼战役、阿拉姆哈勒法战役及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也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
仅仅数月之前,1942年6月21日,北非德意军队在“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指挥下,攻克了英国在北非坚守了14个月之久的重镇托布鲁克,得到大批俘虏和战利品。绝大多数将军在取得托布鲁克这样的伟大胜利后,必然会暂时停留一下,但是由于这一次的胜利者是隆美尔,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正当托布鲁克大群的英联邦军队的战俘按照趾高气扬的德意军队的命令,自行组队向西步伐沉重地走向战俘营的同时,德国非洲装甲集团军得到的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的命令却是“集结起来,准备继续前进\,于是6月21日中午,还没有来得及怎么享用丰盛的战利品,有的甚至连打个盹的小小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的德意军队就开出了托布鲁克,开始马不停蹄地向东追击依然处在一片混乱之中的英军……
回顾一下历史,可以发觉托布鲁克的巨大胜利真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得隆美尔全然忘却了(或者说他不愿意再去想,虽然头脑清醒的凯塞林元帅及时地对他进行了提醒)。他原先构想的得到德意统帅部首肯的就地组织防御的计划,决定不顾之前加扎拉战役的巨大损失,不顾地中海供应线的那个小小的但是其战略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的“马耳他毒刺”正在恢复元气,也不顾凯塞林的南线德国空军已经无力继续给他提供强力支持,只是想着一鼓作气地追击一片慌乱中的英军,直捣远方的尼罗河三角洲……
任何东西都应该有个限度,包括军人的荣誉感,隆美尔这个德国斯瓦比亚人此时显然过于贪婪了。
对隆美尔有利的是,托布鲁克陷落后,北非英国第8集团军的指挥系统确实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在托布鲁克陷落前不久,英军主力第7装甲师师长梅塞维(Messervy)将军的一段关于是否要坚守托布鲁克附近阿德姆(ElAdem)要地的经历就已经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一点:“(我的)第29英印旅当时正在阿德姆,已经被敌军包围,军部给我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让第29英印旅自己打出一条血路来,诺里(Norrie,英国第30军军长)军长亲自给我传达了这道命令。但随即我又接到了一道(含糊不清的)命令,指示如果我觉得守不住的话,也许可以撤退。我的回答是我非常确信它不可能被长久守住。就在我被要求把这道命令传达给第29旅的时候,我再次接到了一道命令,军长命令阿德姆必须坚守住。而最后的命令是第29旅如果可以突围的话,就放弃阿德姆。\
英国第8集团军总司令里奇(Ritchie)本来准备在马特鲁( Mersa Matruh)港线站住脚,因为这个地方向西的一俑得到了大片既设地雷区的保护,应该是个防御的好场所。还没有完全休整完毕的劲旅新西兰第2师此时已经从叙利亚匆忙赶来,英军指望由这个战力坚强的师,再加.上第10军的第10英印师以及戈特(Gott)将军的第13军在这里的部分兵力来守住马特鲁--线一段时间,以便让受到重创的第30军得以安全撤至阿拉曼一线重整旗鼓。
无奈的是,托布鲁克陷落以后,英联邦军队的士气、装备都降到了谷底,撤到马特鲁的部队全都装备不齐、无心恋战,短时间内已经不再适合和非洲装甲集团军进行大规模对阵。留给他们的唯一选择似乎就是向东撤退,以空间换取时间,直到北非战场的“钟摆效应”发生有利于他们的变化。
6月25日,奥金莱克终于解除了里奇的职务,由他亲自来兼任英国第8集团军总司令一职,此举唯一的好处也许只不过是减少一个指挥层次而已。丘吉尔这时想必已经对奥金莱克的这个动作不屑一顾了,早在一个多月前,他就曾建议动用新西兰师,并且由奥金莱克亲自指挥第8集团军,但这两个建议当时都被奥金莱克拒绝了,现在在惨败之后,痛定思痛之下的这些举动,无疑都太晚了!
但是也就在这一天,本来就信心不足的奥金莱克经过痛苦的考虑,取消了坚守马特鲁港一线的命令。现在,英国人全军向阿拉曼撤退!
匆忙赶到,又被迫紧急撤退的新西兰第2师无疑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他们在马特鲁最后是依靠白刃战才突破已经紧紧咬住他们的德军第21装甲师的包围的,只是他们在6月27日夜间的突围战中突破第21装甲师第104团第3营在明喀查姆(MinqarQaim)的阵地时采取的残暴行为激起了隆美尔和全体德国非洲军官兵的愤怒。当时,第3营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遭到攻击的,“舒适”的沙漠夏夜里,不少德国士兵正半裸着身体在睡觉,或者靠在他们挖得浅浅的战壕中休息。黑暗中,大股的新西兰士兵蜂拥而来,用各种武器对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杀戮,连野战医院的那些未及运走的伤兵也惨遭屠戮。
紧接着,后面的第二波新西兰部队又对所有已躺在地上的德国人用刺刀再捅了一遍,这自然也包括那些可怜的也许还有一口气但已经受了2遍伤的伤兵。新西兰人或许有他们的理由,在黑暗中谁又能分清可恶的德国佬哪些是真的死了,哪些是装死的呢?他们需要的是一条“绝对安全”的撤退通道,在新西兰人近乎疯狂的砍杀过程中,至少有2个德国兵的头被他们割了下来,整个战场犹如一个屠宰场一般令人恶心。“杀人或者被杀”,这就是新西兰人此时的逻辑和对沙漠战争的理解。
在这次突围中,新西兰部队确实有些慌不择路,马特鲁的车辆都被他们一抢而空(英军其他部队多少还有些绅士风度,被新西兰人“不守纪律”的行为弄得不知所措),根本不顾友军死活,使得马特鲁被围的其他英军部队大量被俘。战争中,能打的部队似乎军纪都比较差(难道这就是军人所谓的“霸气”? ),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情况。
德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肆渲染,认为新西兰人的屠戮行为破坏了文明准则,远离文明世界的新西兰人都是野兽。须知,北非沙漠中的战争虽然也像其他战场一样激烈残酷,但却是一场二战中罕见的真正的绅士或者说骑士之间的战争,双方都打得非常干净,很少有违反人道主义的情况发生。
否则就很难理解何以阿拉曼战役结束36年以后(1978年),英国第8集团军众多幸存的将士们会不顾有阿谀敌军统帅隆美尔的嫌疑,和他们昔日的德国、意大利对手们一起在布莱克浦(Blackpool,又称“黑潭”,英格兰兰开夏郡的一个著名的休闲胜地)动情地齐唱双方士兵所钟爱的德国二战名曲“莉丽·玛莲\。关于“马特鲁事件\,气愤难消的隆美尔后来对被俘的新西兰第6步兵旅的克利夫顿(Clifton)旅长提出了严厉的责问,不过能言善辩的克利夫顿似乎成功地让隆美尔接受了所谓“战争迷雾”的解释,而新西兰的官方战史上也陈说新西兰军队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攻击-一所野战医院。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新西兰人在马特鲁突围中也遭受了800人的伤亡。查尔斯·厄普汉姆( Charles Upham)上尉因作战勇敢得到了他个人的第2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第1枚是在克里特岛获得的,只是不知道他这次的战果里有没有包括倒霉的德国伤员)。
就这样,1942年6月26日,隆美尔指挥区区62辆坦克和3000名德国步兵把被浓重的失败主义情绪笼罩着的差不多2个军的英国军队赶出了马特鲁港,摧毁英军40辆坦克,至少4000名英军被俘,又有不少食物、汽油、车辆和在修理中的坦克成了隆美尔的战利品。其他未被德军歼灭的英国军队争先恐后地沿着地中海岸边的公路向东面的阿拉曼退去。北非英军官兵的士气此时已经降到了最低点。对神话般的“沙漠之狐”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似乎只知道撤退、撤退、再撤退!
每个人都明白,如果让隆美尔在东面的阿拉曼再次取胜的话,大英帝国在非洲的统治也就结束了。此时的埃及首都开罗都已由英国军队接管,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上图)丘吉尔无疑是一个未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政治家,虽然他的种种举措在战后饱受诟病,但对于当时面对巨大压力且日薄西山的英国来说,是为数不多的能帮助其挺过难关人。
之前,托布鲁克的惨败曾使得英国首相丘吉尔尴尬地面对众议院的不信任投票,只是靠着他的雄辩(其中包括对隆美尔的“不知廉耻的”吹捧——希特勒对此感到可笑和不可思议),475票对25票,他再一次赢得了辩论,也保住了他的首相位子。但是,正如一位议员嘲讽的那样“我们的首相大人一次次赢得辩论,却一次次输掉战役”。只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多次重复,不论是丘吉尔,还是大英帝国都再也输不起了!
但是在另一个方面,非洲德意军队的后勤部门却忧心忡忡地看到拿下马特鲁后,非洲装甲集团军的补给线从萨卢姆(Sollum)算起有400英里,而从班加西算起已经有800英里了,从的黎波里算起就过于路途漫漫了。已经摆到右侧最高点的北非“钟摆”还能再向东面摆一点吗?
不管怎么样,6月29日,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和许多法西斯的重要人物兴冲冲地来到的黎波里,已经开始筹划他在开罗的骑着白色骏马的盛大阅兵仪式了,他这一次能如愿以偿吗?
阿拉曼是埃及西北部(当时埃及与利比亚的边境更靠东)靠近埃及与利比亚边境地区的一个海边小镇,也是一个肮脏的、尘土飞扬的小火车站,它距埃及最重要的亚历山大港仅100多公里(70英里左右)。北部非洲沿地中海的平原自西向东延伸于此,由于受到南面的卡塔拉(Qattara)盆地的挤压,渐渐收缩到南北宽仅90公里,之后又豁然展开,直通埃及的心脏尼罗河三角洲,从地图上看,这个地带无疑是屏护埃及的咽喉要地。
1815年,威灵顿公爵曾经对着地图上的比利时滑铁卢若有所思,“我必须在这里和他战斗”,现在北非英军的统帅奥金莱克的想法想必也同样如此。
将阿拉曼作为战场,这和当地的地形是很有关系的。如果我们在空中从北往南仔细观察阿拉曼一带,就会发现在这里,所有的军事要素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说这里是整个北非最好的防御地形以及战场(当然是对防守一方而言)。
在最北面是一条沿着地中海海岸延伸的公路,公路和大海之间仅仅相隔着--片狭窄的盐碱沼泽地,公路的南面一侧是一条山岭,山岭的那一面是一条铁路,铁路上的那个小站就是用山岭的名字命名的即阿拉曼(Tel el Alamein)站。
阿拉曼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其中一个是“旗帜”(而且是复数形式,两面旗帜)的意思,阿拉伯人的原意也许是用旗帜来形容阿拉曼岭突兀的地势。确实,站在阿拉曼岭上往南面尤其是西南方向看过去,整个相对开阔的地形一览无遗,可以望得很远很远。
在阿拉曼岭的西南方向,视线被稍稍挡住的地方、在这个海边平原的大致中心位置,是第二个主要的高地,称作卡拉特埃尔阿巴德〔Qaret el Abd)岭。如果站在它的最高点,无论往北还是往其他方向,同样可以拥有良好的视野。在阿拉曼岭和卡拉特埃尔阿巴德岭大致的中间位置,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叫鲁维塞特(Ruweisat)岭,鲁维塞特岭的南面要比北面一侧稍稍平缓一些。
由南向北看,在鲁维塞特岭的北面又是一个叫德埃尔西姆(Deir el Shein)的小盆地。在这个盆地的北面,差不多在阿拉曼的西面,又是一条米特利亚(Miteiriya)岭。而在阿拉曼的西面,从近到远,又分别是特勒埃莎(Tel el Eisa)岭和科德尼岭(Kidney,或称“腰子”岭)。
就是这些列举出来的及其他没有列举出来的山岭和盆地构成了阿拉曼这个独特的战场。我们现在可以发现,阿拉曼一线的两翼非常安全,北面是浩瀚的地中海,南面的卡塔拉盆地又是坦克部队很难穿越的,除非拥有强大兵力和充分的空中支持〔而这是隆美尔不可能得到的),隆美尔这次要施展他在加扎拉战役中成功的大迁回战术,实在是困难重重。在阿拉曼能进行的只能是实力的硬碰硬。
对于来自西面的进犯之敌而言,在进攻路线个可能的选项:通过位于鲁维塞特岭和北面沿海铁路之间的那条通道;从鲁维塞特岭和卡拉特埃尔阿巴德岭中间的走道发动进攻,随后在鲁维塞特岭和阿拉姆哈勒法(Alma Halfa)岭之间继续东进。或者沿着南面盆地边缘的杰贝尔卡拉卡哈(Gebel Kalakh)、希梅迈特( Himeimat)和萨马科特加布拉(SamaketGaballa)的北面一侧前进。
意识到敌人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奥金菜克这次不想重复加扎拉不怎么成功的防御战术,在阿拉曼他准备用3个防御核心(即英国人所谓的“盒子”,包括阿拉曼的线个“盒子”)起到阻挡敌人、分割敌人的作用,而后用强大的机动部队打击任何试图绕过“盒子”的敌军。因此,除了雷区以龙8long8国际外,阿拉曼战线不是那种连绵不断的防御体系。具体的4个“盒子”的布置是:阿拉曼当然是最大的防御核心﹔往南第二个“盒子”是鲁维塞特岭;第三个是阿布德维斯(Abu Dweiss),第四个在德埃尔西姆,至于第8集团军总部就设在鲁维塞特岭背后。在这个战场上,英军的优势除了有利的地形外,显然还有其后方补给基地亚历山大港近在咫尺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优势。
这一次,奥金莱克还准备在阿拉曼采取一种纵深防御策略,他把自己的防御重心设在大海和鲁维塞特岭之间,有意把巴布艾尔卡塔拉(Bab el Qattara)以南一端敞开,引诱隆美尔从这里进攻,由于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阿拉姆哈勒法岭,这条突兀的山岭似乎是一个天然的防御工事,在防守一方在阿拉姆哈勒法岭以逸待劳地布置了大量反坦克武器和重兵后,从南面大片的洼地进攻的一方显然将处于不利的态势。很明显,奥金莱克已经开始学习运用隆美尔曾屡试不爽的沙漠机械化作战战术:即把敌人的装甲部队吸引到己方布置严密的反坦克武器的火网中加以痛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使用装甲部队和对手“混战”。
所以,假如隆美尔真的从南面进攻,达成初步突破后他将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向东面的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区进攻,这样一来他进行下一步作战所必需的补给线将变得不可想象的漫长,而位置在他后方的未被解决的英军将可以随心所欲地对他的薄弱的供应线加以攻击,显然这是一个疯狂的举动;而如果他选择继续向北进攻,奥金莱克布置了大量地雷、反坦克炮和炮兵的阿拉姆哈勒法岭就将严重考验他已经大为削弱的战斗力。
从阿拉曼以西攻来的敌人虽说看上去有3条进攻的道路,但是只有鲁维塞特岭以北的那条才是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奥金莱克正确地看到了这一点,无论隆美尔耍什么花招,他只要牢牢地守住这条通道和阿拉姆哈勒法岭就行了。奥金莱克的这个防守原则让亚历山大 (Harold Alexander)击节叫好,以后也被蒙哥马利所遵循,这实际上是英国军队在阿拉曼进行防御作战、打退和击败隆美尔的关键。
在部队组织方面,奥金莱克采取的最大行动就是他在北非作战中第一次把北非英国军队的炮兵组成了一个统一的集团,而且装甲部队也是如此,英国陆军在德国陆军这个严厉的老师的狠狠敲打下终于学会了集中兵力兵器、组织集团军作战的战术。如果奥金莱克能够有时间对英军的新的组织结构加以调整和充分训练的话,其效果无疑会更好。只是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时已经对这位杰出的(只是有点不走运,而且他似乎长于战略拙于战术)将军失去了信心,这才让随后完全照搬他的计划的蒙哥马利捡了个大便宜。
对奥金莱克失去信心的还包括他手下的将士们,他们无疑都对隆美尔产生了有一些过分的尊重(或者说“崇拜”? ),以至于奥金莱克不得不对他们这样说:
(你们必须)消除一切认为隆美尔不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将军的想法……说明一下,我这样说并非妒忌隆美尔。”
在隆美尔向阿拉曼发起第一次进攻时,奥金莱克可以使用的力量是35000人和160辆坦克,而隆美尔先期到达战场的力量仅仅是60辆德国坦克和30辆意大利坦克,1500名德国官兵和5000名意大利官兵。从数字上比较,这次战役攻守双方的差距是很可笑的。
不过一个是新败之师,另一个却正处在巨大胜利后的狂热之中,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感谢您的观看。下一期将讲述德军与英军在阿拉曼地区的战斗,由于在阿拉曼地区进行过2次战斗,下文将讲述的为第一次阿拉曼战役。点关注不迷路。